SPAC大热“引爆”富豪圈!郑志刚、李嘉诚争先布局的背后是资本盛宴还是泡沫?

A股来源: 环球老虎财经2021-04-12 11:58阅读:5400

4月6日,由新世界行政总裁、K11创始人郑志刚创办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Artisan Acquisition Corp.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书。同日,贾跃亭创立的FF通过SPAC上市的计划也传出最新进展,其已在美递交S4上市文件。上述两则消息,则再度将市场目光引向SPAC。  

在国内,SPAC还略显陌生,但这一上市模式在2020年的美股市场呈爆炸式增长,2021年热度不减。今年以来,国内一线投资机构也开始集中入局,春华资本、弘毅投资、时代资本等纷纷成立SPAC并在美递表谋划上市。SPAC上市在美掀起热潮的同时,港交所、新交所等交易所也在探索引入SPAC上市机制。

SPAC上市模式之所以炙手可热,主要得益于时间短、费用少、要求低以及成功率高等诸多优点。不过,SPAC也并非完美无瑕,“商品大王”罗杰斯、“股神”巴菲特的搭档芒格日前均对其发出警告,甚至有观点认为,SPAC更像是一场由名人、创业者、投资人们所构建的一种“共谋”,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SPAC火到中国,港澳富豪圈纷纷布局

据报道,郑志刚旗下的SPAC拟以“ARTAU”为证券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计划最多筹资3.45亿美元,由瑞信和瑞银作为包销商。按照郑志刚的规划,本次组建的SPAC将倾向于寻找在医疗保健、消费以及技术领域的合适标的。  

资料显示,郑志刚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裕彤家族的接班人,其家族旗下手握周大福和新世界两大集团。郑志刚除了是潮流购物中心K11集团的创始人,目前还担任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  

实际上,在港澳富豪圈内,郑志刚涉足SPAC,已经算是后来者。早在2018年6月,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和黑石集团私募股权投资总监吴启楠成立的新风天域,成为在纽交所上市的第一家非美国SPAC,并于2019年7月成功并购了国内知名高端私立医院品牌和睦家,使其以“新风医疗”的名字完成了美股再上市之路。  

不仅如此,同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李嘉诚家族也较郑志刚早布局SPAC。今年2月中旬,有消息称,李嘉诚次子李泽楷计划在美国设立第三家SPAC,预计筹资数亿美元,但计划仍处于初步阶段,未决定最终筹资规模。而在此之前,李泽楷已与PayPal创办人成立两家SPAC,并于美国上市集资约9亿美元。  

此外,赌王何鸿燊家族、新濠国际主席兼行政总裁何猷龙的私人家族办公室黑桃资本,目前也正在筹备第二笔SPAC投资。  

除了港澳富豪圈,近年来国内投资机构也成群结队设立SPAC并谋求赴美上市。2020年2月,由中信集团旗下公司中信资本控股发起的CITIC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SPAC公司中信资本”)成功募集2.4亿美元,并成功于同年4月实现在美上市。  

2021年以来,国内PE机构对SPAC市场热情不减。今年1月底,老牌PE基金春华资本率先杀入SPAC领域,随后多家PE跟进。据彼时纳斯达克官网发布的消息,春华资本成立了其首家SPAC公司Primavera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oration,该公司计划募集3.6亿美元,并购标的聚焦于业务重点布局在中国的消费领域公司。截至目前,包括中信资本、春华资本、上达资本、时代资本、弘毅投资在内至少已有五家PE基金设立SPAC并公开递表美国SEC。  

SPAC上市在美掀起热潮,各大交易所对此也十分关注。此前有消息称,港交所预期于6月份将就修改《上市规则》框架咨询公众意见,目标至年底允许SPAC在港上市。另有报道称,新加坡交易所也在准备咨询引进SPAC上市机制。  

2020年成为SPAC爆发元年

SPAC上市之所以如此炙手可热,与其特殊机制带来的诸多优点有莫大关系。SPAC全称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直译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由于SPAC没有实质经营活动,因此它又被称为“空头支票公司”。  

简单来说,SPAC就是一个“壳”,其上市的唯一目的就是融资,然后在一定期限内寻找投资标的,通过兼并收购,将标的公司变成上市公司。其运作模式具体可拆解为四步:“造壳”、上市、资金托管、反向并购。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壳”角色,使得其IPO流程变得短快,一般3至6个月即可走完。此外,与传统的IPO相比,SPAC模式下上市成本也更低,融资成功率也更高,因而备受资本市场欢迎。  

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248家SPAC公司在美股上市,较2019年骤增189家;募资总额达到833亿美元,超过SPAC往年的IPO募资总和,并在2020年美股IPO市场占据近45%的比重。可以说,SPAC上市模式已经成为美股IPO市场的中流砥柱。  

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SPAC上市还是比较陌生的事物,近来之所以有很多人关注,也主要是贾跃亭旗下的FF正在寻求通过SPAC上市带来的热度。今年4月6日,FF已正式向美国SEC递交S4上市文件。目前,FF正计划与SPAC公司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 Corp.合并交易,并以股票代码“FFIE”在纳斯达克上市,预计二季度登陆纳斯达克,上市交易流程或将在5月份之内完成。  

是资本盛宴,还是泡沫?

然而,SPAC上市模式的火爆,并不意味着其完美无瑕。SPAC疯狂的背后,也藏着不少争议和隐忧。  

首先,通过SPAC上市的公司往往没有达到传统IPO的要求,“画饼”、“讲故事”变得更加容易,投资人只能了解发起人初步的投资想法,至于未来SPAC所收购的标的资产究竟为何可谓是谜。站在投资人的角度看,SPAC犹如盲盒,你并不知道里面会装什么。而对标的资产的“无知”,无疑会给投资人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  

其次,上市成功后,发起人拥有标的公司较多股份,会稀释掉目标公司创始人、初创投资者和外部投资人的股权。根据美国SEC的规定,SPAC的发起人要在5人以上,发起资金至少500万美元,而发起人只要出资500万美元中的5%也就是25万美元就可以获得上市后公司20%的股权,而投资者出资95%才能获得80%的股权。显然,这样的规定更有利于发起人,而其他参与方则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当前SPAC市场的火爆,也让部分SPAC估值高企,实际价值与估值严重倒挂。一旦将来泡沫破裂,投资者无疑将承担损失。而且从市场表现来看,SPAC上市后的股价走势也并不好看。  

据斯坦福大学教授Michael Klausner的研究,SPAC带来的回报比传统IPO差得多。通过SPAC上市的公司市值在3个月后平均缩水3%,6个月后缩水12%,一年后缩水逾三分之一,落后于通过传统IPO上市的公司。  

针对SPAC的异常火爆,不少国际投资大佬也纷纷发出警告。比如,“商品大王”罗杰斯称,SPAC蜂拥上市是大牛市即将结束前的警号之一。“股神”巴菲特的搭档芒格更是直言,“SPAC是泡沫迹象,世界没有SPAC可能会更美好”。  

有更激进的观点认为,SPAC上市更像是一场由发起人、创业者、投资人所构建的一种“共谋”,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具体来说,对于发起人而言,通过自己所提供的信誉担保,可以在公司并购完成后,获得一笔收益;对于被并购的标的公司来说,通过SPAC上市的方式,一级市场投资人可以成功退出,创业者们也可以松一口气。最后,最有可能遭遇亏损的,只能是外部投资者们。  

财通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