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春天收场?LCD新产线计划骑虎难下

公司来源: 智物科技评论2022-01-19 08:50阅读:18939

中国最具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公司和趋势已变。国内产业投资人不宜在LCD继续恋战

文/智物

近日,据中国台湾媒体《工商时报》报道,由于大尺寸电视面板价格持续走跌,京东方计划今年开建的第三条10.5代面板产线喊停,惠科也暂时搁置了10.5代线的建线计划。

从去年七月份开始,各尺寸LCD面板价格开始全面降价,仅仅3个月的时间,32寸及43吋面板的跌幅就超过了此前累积的近13个月的涨幅。进入第四季度,55吋以下中小尺寸面板跌势趋缓,但大尺寸面板的价格却已跌破总成本。

Omdia统计数据显示,目前65吋面板报价约为170-180美元,远小于其250美元的总成本,甚至已经逼近160美元的现金成本,75吋面板报价270美元,同样跌破了350美元的总成本,直逼230美元的现金成本。

为什么大尺寸面板的总成本会如此之高?因为这些面板基本由10.5代线产出,这些面板从出厂的那一刻起就需要承担产线高昂的折旧费用。

耐人寻味的是,当初国内高世代线能够短时间内上马的原因,恰恰是这些产线在成本上更具竞争优势。

但随着LCD产能在中国大陆的无序扩产,这些面板厂商如今正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局面。经历50年的产业发展,和国别竞争之后,LCD产业的终点和归宿,随着核心产能尽数归于中国已经非常明确。

LCD的终局,不应是王东升、陈炎顺、李东生等中国企业家们思考的终点。华为、OV、小米以及蔚来汽车等中国消费电子,以及新兴电子终端强势崛起,对于显示、芯片等核心供应链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从平板电视到折叠屏、AR和VR。

国内产业投资人不应该在痴恋LCD的残余价值,而是与华为、OV、小米、蔚来汽车一起迎接下一轮冒险,与三星、LG开启新一轮的产业竞争,而不是一味庆幸对手的退出,获得了躲避的机会。

LCD的终点,国内扩产不止

2017年12月20日,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中国显示行业史册的日子。随着第一批大尺寸面板在合肥下线,京东方成为全球首个拥有10.5代线的面板厂商,这意味着中国大陆在大尺寸LCD行业中已经对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传统豪强实现了先发优势。

京东方合肥原计划的投产时间是在2018年第二季度,提前近半年时间投产在业界中并不多见,其背后的原因是京东方对于行业空窗期的观察。

苏宁大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65吋电视市场增长同比超过264.3%,75吋电视市场增长更是高达416.5%,大尺寸电视在这一年被冠以“彩电行业利润之源”的称号。

而在同一时间,群智咨询数据显示,国际市场的65吋面板供应前五名全部出自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且合计份额高达98%。

京东方10.5代线的提前投产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凭借10.5代线在大尺寸面板切割的成本优势,以及本土供应的成本优势,京东方合肥产线一度赚得盆满钵满。

但正如同LCD面板行业内此前的周期律一样,看到超高时代线潜力的不仅是京东方一家,随着TCL华星和富士康10.5代线的陆续开工投产,LCD面板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2020年11月,TCL华星t7产线投产,此时中国大陆已经拥有5条超高世代线,这5条产线年产能合计超过600万片,如果以10.5代线玻璃基板9.9078㎡来计算,这些产线满产下能够为全球电视市场供应5940万平方米的面板。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在2020年全年,65吋及以上尺寸电视全球出货面积为4700万㎡。

当然,以上的数据并未计算不同厂商之间切割效率的不同造成的材料损耗,但鉴于10.5代线超过90%以上的母板利用率,中国大陆已经投产5条超高世代的总供给仍然要高于市场对于大尺寸面板的需求。

只不过,此时的面板行业,由于正处于价格上升周期内,且国际消费市场在疫情影响下爆发出多轮需求,让各厂商并忽视了潜在的危险,反而大张旗鼓地制订起扩产计划。

二次扩产,国内大厂凉热自知

2020年,“缺货”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从上游的玻璃基板到PCB元件厂商,再到韩厂宣布退出LCD产能,整个LCD产业链都面临着严峻的供给不足问题。与此同时,疫情催生出的“宅经济”则让LCD需求空前火爆,紧张的供需关系持续全年。

对于行业,这场疫情最直接的影响是加速了周期性价格低谷的结束。从2020年5月份开始,液晶显示面板价格一路飞涨,面板厂商迎来久违的“大丰收之年”。

至2021年6月,液晶面板各尺寸价格的上涨幅度普遍超过150%以上,几乎在同一时间,面板厂商由开始了新一轮的扩产计划。

去年7月初,omdia发布的《OLED和LCD面板供应需求和设备追踪》指出,京东方将进一步扩大武汉10.5代线(B17产线)的产能至18万片。此前,这条产线的最大投入设计产能是每月12万片。

Omdia认为,京东方亦计划在2022年利用增加设备、去瓶颈工程和减少光罩工艺,将合肥B9产能扩大到每月15.5万片。

同一时间,TCL华星和惠科亦传出了10.5代线及8.6代线的扩产计划。

但此时的消费市场已经无力再承担面板价格的上涨。跟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均价3332元,同比上涨34.9%,但累计销量仅为1781万台,同比下降14.7%。

市场的萎缩让面板价格再次回归下降通道,而且这次价格跌幅要快于以往任何时候,面板厂商苦心经营的扩产占市计划一朝梦碎。

在此情况下,面板厂商开始踩刹车救市。从去年9月开始,包括京东方、TCL华星以及韩厂LGD等在内的厂商,主动减少投片量。其他面板厂商也采取岁修或是放缓投片速度的方式,遏制面板产能的积极开出,重点在8.5代线和10.5代线等厂房减少投片量。

但紧急救市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尺寸面板价格在去年年末正式跌破总成本线,其原因也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此前的面板价格上涨让下游厂商被迫提高库存水平,而当面板价格降低时,下游厂商也纷纷采取观望态度,这直接减少了市场对于显示面板的需求。

另一方面就是面板厂商们减少的投片量,远不足以抵消掉过剩的产能。

大梦初醒时,高世代线何去何从

过去的两年,面板价格的增幅和跌幅都创下了记录,如此动荡的市场让面板厂商开始冷静地评估高世代线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那些在建或计划的高世代线,面板厂商们只能选择暂停或延缓,但对于已经投产的10.5代/11代线,前期动辄400-500亿的天价投入让面板厂商们只能选择硬着头皮维持生产。

但这样只会让他们的亏损愈发严重。在前文中我们提到,高世代线面临着严重的折旧压力。以京东方武汉产线为例,该条产线的总投资为460亿元,与行业内普遍的10年折旧期限不同,京东方的产线折旧期限通常设为7年,这意味着在不考虑净残值的情况下,该条产线每年的折旧费用将超过65亿。

而在同一时间,全球8.5代线的折旧已基本完成,这些8.5代产线的产品在出厂时就自带15%左右的利润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超高时代线还具备竞争优势吗?

此外,目前的电视市场在需求上也严重乏力。Omdia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年底北美黑色星期五电视销售额同比下降5%-6%,其原因在于通货膨胀让终端售价高居不下,持续抑制消费需求。

一方面是面板价格跌跌不休,另一方面终端消费持续低迷。对于面板厂商而言,这样的情景在过去十分罕见。

很显然,当下的面板市场仅仅通过减少高世代线投片是不足以实现救市的。更重要的是调整产品线,通过套切其他尺寸电视面板及IT面板减少大尺寸面板供应,让大尺寸面板价格尽快触底止跌。

但IT市场与中小尺寸电视市场同样不容乐观。IDC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PC显示器的出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2%,成为自疫情以来五个季度内的首次下降,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也小幅下跌。

TrendForce认为,随着宅经济效应退场,2022年全球IT显示市场将迎来小幅下跌。而如果面板厂商选择调整高世代线的产品结构,高世代线的切割效率优势也不复存在,这将意味着他们将在折旧不变的情况下,承担更多的成本压力。

在下一轮面板价格回暖之前,无论10.5代线的产能如何分配,面板厂商都将被亏损问题所困扰,在此背景下,相比于分析市场供需变化调整产品结构,面板厂商更应该开拓新兴技术去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

正像《智物》此前所提到的折叠屏手机行业,尽管以凯盛科技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已经解决了UTG玻璃盖板等关键部件,有望成为帮助华为维持手机高端,以及OV、小米进军高端市场的重要突破。

这一意义堪比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在LCD领域发力,助力中国彩电产业重新从市场上赢回份额。在这些新领域的投资,远比继续收割LCD行业的轮回,有意义的多。

财通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