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几次熊市和牛市

A股来源:财通社2019-11-15 22:09阅读:63319

作者:林义相

在股票市场近三十年,经历了许多次的熊市和牛市。每次熊市都能够感受到市场上的悲观气氛、以及股民们的抱怨乃至愤怒;每次牛市几乎都是疯牛,疯牛之后几乎都是灾难性的暴跌。

但这次熊市与以前各次都不一样!这次感受到的是股民们的心死!

今天,很多股民们从心底认定中国股市是一个不考虑、更不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严厉查处造假、欺诈的证券发行者,被当作最大限度从中圈钱的场所。股民们的认知和诉求,与以前比较单纯的赚点钱不一样了,他们要求股市制度变革而不能得。股民的心死了。他们不再抱怨,不再愤怒,喊出的是"远离毒品,远离股市",这比抱怨和愤怒更可怕,更可悲。

心死,不仅仅是股民的心死。

对股市有重要影响的机构和人们,对中国股市没有了激情,没有了责任感,没有了为股市创新和拼搏的勇气和能力。"风险是涨出来的",已经深入有些机构和人的灵魂。他们把股市上涨后可能引发的下跌风险,把疯牛后的股灾,冠冕堂皇地与其本身的岗位和能力风险巧妙地混在了一起,尽量地避免股市上涨,避免他们定义的过度上涨(疯牛)。与此同时,为了维持股市的融资功能,又要避免股市的过度下跌(股灾)。就好像,为了不让某种造血动物强壮到像牛那样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和责任范围,需要时不时地给点营养维持其生命,以便不断地抽取它的鲜血。

诚然,从年初至今,股市涨了不少,但我在这里不想与朋友们争论现在是不是熊市。

每次熊市出台的救市政策,都充满了争议。这很正常,也应该。但事后来看,每次救市的政策不但帮助股市度过了当时面临的难关,而且从长远来看,其中不少政策被长期保留下来了,对中国股市的长期发展、对中国企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都起到了、并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

熊市是损失,阴跌的长熊市损失巨大,短暂的疯牛是代价,波动中的慢牛最理想。要知道,不是股市的每次上涨都是疯牛,就像人的每次成长不能都被理解成加速死亡一样。人要成长,股市要上涨。在避免疯牛的借口下维持持续阴跌的熊市,就是温水煮青蛙。

今天的中国股市,有人给它希望,它就有希望;有人要他上涨,它就能上涨。当然,这里的有人,不是任何人。

我记忆中的几次牛市和熊市:

1994年的熊市,证监会很着急。刘鸿儒主席在办公会上不止一次说股市缺资金。那时候的办公会,只有一位主席,两位副主席,办公会不是主席办公会,是各部门主任副主任都参加的(主任)办公会。刘头在主任办公会上说缺资金,前几次都被几个从国外回来的主任副主任顶回去了,海归们都认为缺的是信心,不是资金,把老头子搞得没有一点脾气。海归们又拿不出实在的办法,最后把老头弄急了,拍着桌子说,我说缺资金就缺资金。现在想想也是,一帮年轻人(时间过得真快,现在大都已经退休了。),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把深受自己尊敬的顶头上司(还是专家学者教授上司,不是凭位子的上司)逼到这等地步。用现在常听到的话说,情何以堪。换到现在,老头还能让我们这样放肆吗?对领导这样没大没小,即便是混不吝的海归,谁敢?熊市的问题摆在面前,领导一拍定音了,缺资金。接下来的任务是,怎么解决资金问题呢?这时候不再是刘头一个人了,主任副主任们,不论是不是海归,不再论缺资金还是缺信心,大家都一起想办法,最后弄了个"三大救市政策"(暂停新股发行、融资和设立基金),导致了1994年8月份的股市大涨。事实上,这三大救市政策基本上都是空的,只有深交所在很短的时间内停发新股,很快就跟着上交所继续发新股了,另外两项政策根本就是空头支票。但即便这样,1994年的熊市就此结束。我的感受是,刘头说的缺资金,为制订救市政策、走出熊市困境提供了一个抓手和切入点。如果按照海归们顽固坚持的缺信心一说,证监会恐怕只能是束手无策,股市还会继续走熊;333点不是底,底在哪里不知道,当时还非常微弱稚嫩的中国股市会怎样也不知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三大救市政策,事实上只不过是三张空头支票而已,居然能够达到救市的目的,说明市场真正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信心。

记得三大救市政策是在94年7月25日星期一报到国务院的,Z老板在27日周三批复,28日周四返回证监会。刘头很高兴,把大家召集一起,告诉了这个好消息。29日周五一天,股票市场没有任何异动。重复一遍,没有任何异动。30日周六在人民日报公布,8月1日周一,两市大涨。印象中上证指数涨了30%多,那时候没有10%的涨跌停板。

那时候,面对熊市,证监会上上下下都很着急。傅丰祥副主席直接领导我负责券商融资这一政策,我和机构部的ZF等同志一起到上海、深圳调研,写出政策建议。

让我们把时间快速推到两天前的2019年11月13日,在政法大学蓟门论坛上,两位资深教授,都是中国股市30年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猜测还应该是股票买卖者),一说市场缺资金,一说市场缺信心。他们俩说的都对。当然,我们也都记得,十多年前的熊市中,有人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事实上,信心和资金,是金币的两面,只有同时有了两面,这块金币才是真实的金币,才是有用的金币。

1999年启动519行情的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六点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险资金入市,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资金。保险资金入市,现在已是平常事,但在那个时候,一直是禁止国有资金入市的。保险资金入市,是打破禁区的创举。事实证明,保险资金入市,不仅对股票市场有利,对整个保险业也有利,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好事情,往往需要有敢作敢当的好人冒险推进。我们要感谢时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先生!人已故去,市场不忘。

519行情的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民经济处于非常困难的关头。最直接、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1998年政府"保八"失败了,GDP增长率并未像政府力争的那样达到8%,而是7.8%。按照现在很多人的口头禅,股市行情根本没有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什么救市政策都是没用的,也是不应该的,甚至就是错误的。但事实上,六大政策出台之后,一轮行情就这样起来了,中国股市又渡过了一道难关,此前被禁止入市的保险资金以及其他资金进入股市的大门从此被打开了或者即将被打开。今天回过头来看,不论519行情是否长命,不论519行情是否理性,不论519行情是多么地人为,如果没有催生519行情的各项政策,今天的中国股市会是什么状况?事实证明,有些在困境中被逼无奈出台的政策,可能正是股市长期发展所需要的政策,至少,这些政策是在为日后更加完善的政策出台做准备、打基础、探路子。中国有句古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不能说什么人将中国股市置于死地,至少,处困境应图变、应求生,否则,困境中的鸵鸟政策,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从困境滑向绝境。更坏的结果是什么?天知道。

中国股市的亲历者,谁都不会忘记"千点保卫战"。2005-2007波澜壮阔的大行情,首先是央行的千点保卫战,而后是股权分置改革。央行救市资金和股改"十送三",都是实实在在的资金,都是给股市输血。很多人会说,正是那波大行情,到了6124点,害死了很多人。但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中国股市还在千点以下,或者后来慢慢恢复上涨,就一定会比事实上发生的情况更好吗?至少,对于央企和银行们来说,没有这波大行情,你们还能够上市,还能够募集这么多资金啊?指责和反对救市的那些人,往往是直接或者间接从股市里得了大钱而自认反对投机的"理性人",他们站在自认的道德制高点,用不屑口气对股民和股市说:你们这些赌徒,输钱是活该。

最惨烈的熊市,应当是2015年以来的股市暴跌和持续的阴跌。2014-2015年短命行情,是高杠杆资金撑起来的。从4000点牛市起点的"国家牛"、"改革牛",到了5000点出头的时候便被斗牛士一剑穿心。这把利剑就是去股市资金杠杆,其锋利在于其粗暴。2014-2015年的牛熊转换中,资金对于股市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至今,股市翘首以待的牛市,迟迟未到。牛草不到,大熊不去;大放牛血,熊越喂越大。为股市现状或者熊市辩护者,理由很正当,中美贸易战、经济增长放缓、国民经济整体高杠杆......,然而,我们想一想,与10年前、15年前、20年前和25前相比,中国经济、中国企业、中国社会财富、中国股票市场怎么样呢?这么多年的经济增长的成果,在股市指数中都体现到哪里去了呢?

财通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