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电子化CTID与eID的现状和未来(附股)

研报来源:海通证券2022-03-15 09:52阅读:4376

年内将实现身份证电子化,手机扫码就可办事。根据中国政府网,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记者会上,总理表示:“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联,现在我们跨省流动的人超过1个亿,他们异地就业、养老、就学,办有些事往往要来回跑,‘跨省通办’确实已经成了新刚需。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也就是说你办有关事项,拿着手机一扫码就办成了。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而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也谈到要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数字身份统一认证和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公文等互信互认。我们认为,身份证电子化的的发展有望在年内得到快速推动,与身份证电子化相关的全产业链都有望在这一浪潮中受益,而数据安全也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身份证电子化发展已久,深厚积累足以支撑其快速拓展。我国在身份证电子化上早有尝试,早在2010年,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就根据公安部指示开展网络身份管理试点研究,并在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网域空间身份管理”等信息安全重大专项,研发了“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lD)”技术并形成了相关标准体系。eID就曾发布eID电子证照这一线下身份认证功能。而从2015年开始,在公安部的直接领导下,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积极开展居民身份证网上应用研究,组织承建“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平台),助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CTID平台也推出了居民身份网络可信凭证(CTID),其是由CTID平台签发给个人的权威网络身份凭证。CTID基于公安部法定身份证件制证数据,采用国密算法,由CTID平台对法定身份证件所承载的身份信息进行脱敏、去标识化处理,统一生成不可逆、不含明文信息,且与法定身份证件一一映射的数据文件,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在线身份认证。我们认为,我国在身份证电子化领域已经拥有了较为深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在政策的推动下,身份证电子化的快速推进有望“水到渠成”。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证照电子化进程正在加速。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工作目标为2022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电子证照制发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和群众常用证照基本实现电子化,与实体证照同步制发和应用,在全国范围内标准统一、互通互认;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领域广泛应用,社会化应用取得积极进展,“减证便民”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电子证照应用制度规则更加健全,应用领域更加广泛,支撑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意见》还明确加快推进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学历学位证、职业资格证、驾驶证和新申领的结(离)婚证、不动产权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等个人常用证照电子化应用。我们认为,在身份证电子化之后,包括社保卡、户口簿等在内的其他证照的电子化发展也将加速,证照电子化行业的全产业链都有望在这一浪潮中迎来发展机遇。

1. 身份证的历史演进

根据百度百科,建国后,中国公民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中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对居民实施户口证件化管理。

根据百度百科,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面世,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根据发布在《警察技术》1994年第二期李莉所著的《居民身份证制作新工艺的研制工作》一文,第一代身份证是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成功的,由于受到当时国内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的限制,居民身份证上花纹图案公用信息与个人资料的制作程序倒置,工艺流程复杂,加上使用30年代落后的印刷设备及多种手工操作,致使居民身份证制作周期长,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根据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官网,2004年起开始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二代证”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技术和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安全技术,证件防伪及使用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第二代身份证同样是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二代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半导体、材料、印刷、密码、防伪、机械、计算机等技术为一体的全新电子证件。其中多项技术、规范、工艺、产品为国内首创、国际先进。

我们认为,目前第二代身份证也已经是近20年前的产物,其整体技术水平与应用功能已经难以满足目前数字化和智能化社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身份证的电子化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2. 身份证电子化在我国拥有较为深厚的发展历史

(1)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lD)

根据eID官网,2010年,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就根据公安部指示开展网络身份管理试点研究,并在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网域空间身份管理”等信息安全重大专项,研发了“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lD)”技术并形成了相关标准体系。

eID是以国产自主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身份认证技术,不仅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识别自然人主体,还能用于线下身份认证。用户持本人法定身份证件通过在线或临柜的方式开通使用。根据载体类型及认证方式的不同,eID主要有通用eID与SIMeID两种类别,其中通用eID常见加载于银行金融IC卡、USBkey、智能手机终端等内置的安全智能芯片;SIMeID主要加载于支持SIM/USIM功能的SIM卡、USIM卡、SIM贴膜卡、eSIM芯片等复合的安全智能芯片。eID已形成并发布包括三项国标和数十项行业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只要符合上述相关标准的安全芯片,都可以加载eID。

目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已和中国工商银行、九江银行、海口农商行、大庆农商银行等合作发行加载eID的金融IC卡及SIMeID贴膜卡超1亿张;与三大电信运营商进行技术对接并试点发行加载eID的SIM卡;与多家主流品牌手机厂商合作将eID加载于手机终端,并正在与其他手机厂商进行技术对接。

eID依据《居民身份证法》《电子签名法》和《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要求,既可以解决数字空间由于数据的虚拟性、易复制性、易重构性等特性所带来的主体识别、数据确权授权、行为抗抵赖和隐私保护等难题,也可以在物理空间解决传统离线证件难以有效挂失的缺陷,具备便捷、安全、唯一、规范和跨域的特点。

eID具有在线身份认证、签名验签和线下身份认证等功能,能够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准确识别自然人主体身份,可以运用在网上签约授权、交易支付、航旅服务、酒店住宿等多种场景。以在线身份认证场景为例,eID是以国产密码技术为基础的身份认证技术,在保证唯一识别性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公民身份明文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公民开通eID后,使用网上服务可无需填写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等个人身份信息,以“零知识证明”实现在线注册、认证和登录。公民还可以对eID进行有效的挂失和注销,防止身份盗用和冒用,为有强身份认证需求的网络服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而线下身份认证功能则是“eID电子证照”,其与eID同时开通,eID电子证照信息加密存储于安全芯片内并且与eID一对一绑定保持唯一性,使用时需经用户授权(输入PIN码或打开指纹锁)。用户一旦在另一个eID载体上重新开通eID,原载体上的eID电子证照随eID自动注销。公民在线下主动授权出示eID电子证照可供验证方离线查验身份信息。“eID电子证照”云端版是与APP绑定并且eID电子证照信息仅存储于特定专用网络,供线下查验身份信息,目前仅支持航旅纵横APP在机场内网环境的安检场景使用

2014年12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牵头负责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0“网络电子身份标识读写机具安全技术要求”、“网络电子身份标识载体安全技术要求”、“网络电子身份标识验证服务协议规范”等国标的制定。2016年12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参与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大网络身份管理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自2014年正式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实施框架起,公安部第三研究所陆续与各类eID登记/发行机构、eID运营/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推进eID的产业化进程,现已在金融IC卡、SIM贴膜卡、智能手机上加载eID,累计发行eID载体数超过2亿。

(2)居民身份网络可信凭证(CTID)

根据中盾安信官网,“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平台)是为支撑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在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支持指导下,公安部领导下组织建设的“互联网+”重大工程基础保障类项目,为各行业提供权威、可信、安全、便捷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早在2015年1月,网信办就立项了《网络可信身份管理和应用研究》,并开展CTID平台原型“两省两市”试点示范。自此,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在公安部的直接领导下,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居民身份证网上应用研究,组织承建CTID平台,助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CTID平台根据沈昌祥院士提出的“三据四不”(三据:认证的根据、追溯的证据、执法的依据;四不:不危及个人实体身份隐私、不改变现有认证协议流程、不影响国家法定证件系统安全、不重建国家法定证件认证平台)的原则进行系统设计,坚持“安全可控和国产化”,采用高性能、高并发的系统架构,统筹兼顾系统的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了海量身份证数据的分域存储和脱敏应用。目前,CTID平台已经形成面向全地域、全行业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基础设施,其并发能力达到每秒 2万+,响应时间平均0.5秒,数据数量高达50亿,数据品种包括身份证融合脱敏数据+人口融合脱敏数据+出入境证件脱敏数据+融合人像脱敏数据。

根据中盾安信官网援引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发表于2020年第3期的《警察技术专刊》),CTID平台对外提供真实身份核验、网证开通和管理、网证认证等三大功能,基于实体身份证、网证、居民身份信息、人像等多种认证因子,形成了从最简单的身份信息比对,到需要实体证件参与的多因子认证等多种身份认证模式。平台构建的多因子、多层次、多安全等级的网络可信身份认证体系,可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安全等级要求的身份认证需要以真实身份核验这一功能为例,基于法定身份证件信息,CTID平台通过真实身份核验接口给第三方网络业务系统提供网上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比对与核验等服务。同时,根据应用方的业务需求生成居民的身份标识,即平台签发给业务应用方标识居民个人身份的编码。第三方APP客户端通过真实身份采集SDK,将采集的身份信息和人像加密发送至其服务端,由其服务端向CTID平台提交核验请求,经CTID平台进行真实身份核验后,把核验结果返回给服务端,在身份核验正确的情况下,则按需返回身份标识。

居民身份网络可信凭证(简称“网证”或“CTID”)是由CTID平台签发给个人的权威网络身份凭证。个人在进行网络活动时,使用网证代替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可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网证基于公安部法定身份证件制证数据,采用国密算法,由CTID平台对法定身份证件所承载的身份信息进行脱敏、去标识化处理, 统一生成不可逆、不含明文信息,且与法定身份证件一一映射的数据文件,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在线身份认证。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以CTID平台核心技术为依托,致力于为各级政府部门、互联网运营商、各行业应用提供权威、可信、安全、便捷的身份认证服务,并开展相关业务创新。2017年10月,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成立中盾安信公司,并授权中盾安信为CTID平台唯一合法的运营服务商,为各行业提供权威、可信、安全、便捷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为我国“互联网+行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2020年7月,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牵头,盾安信公司承担立项、起草和实施的《居民身份网络认证 整体技术框架》等12项标准,由公安部正式发布。2020年9月,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网络可信身份管理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CTID平台的应用成果得到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3)eID与CTID的未来:共存或是主旋律

根据移动支付网官微,eID与CTID是两种技术,但有着共同的网络身份认证目标。eID采用SM2算法,由智能芯片生成私钥,确保无法被读取、复制、篡改或非法使用,从而保证芯片载体及其持有人一一对应。对智能芯片有所依赖,致使eID更加青睐于硬件,需要载体。而CTID更为偏向于互联网领域,结合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技术,以实现远程身份认证。可以说,CTID更偏向于软方案,而eID偏向于硬方案。

根据移动支付网官微,目前CTID在应用的广度上是略胜一筹的,包括福州、宁波、平潭、江西、湘西、无锡等30余个省市已先试先行,超过1000万余人注册获取“网证”,涵盖政务办事、交通出行、网上银行、园区通行、访客管理等近百种场景使用。而eID对硬件依赖程度较高,也使得其推广难度上更高,但其应用更偏向于“深度”。在疫情使得许多金融服务线上化的背景下,多家银行已经上线了基于eID的“一键开户”可靠远程身份核验产品和服务。基于可加载eID的华为、OPPO、vivo、小米等中高端品牌手机,部分银行也上线了“手机柜台”服务。此前,华为钱包就曾联合东莞农商银行推出华为手机eID线上办理二三类账户开户、快速认证等多种功能,突破传统开设账户限制。用户只需要完成使用eID绑卡开户、eID签名授权,进行活体人脸认证,绑卡开户成功,设置交易密码、绑定银行卡几个步骤即可。

我们认为,CTID与eID两大技术虽然技术思路有所不同,但发展目标都是一致的,未来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对这两类技术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另外,虽然公安部出台的《居民身份网络认证 整体技术框架》与CTID相关,但eID同样已形成并发布包括三项国标和数十项行业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两者均在政策方面得到了相关的扶持。总的来说,在未来身份证电子化的路径中,两大技术共存发展可能将会成为主旋律。

3. 证照电子化浪潮有望加速来临

根据中国政府网,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记者会上,总理表示:“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联,现在我们跨省流动的人超过1个亿,他们异地就业、养老、就学,办有些事往往要来回跑,‘跨省通办’确实已经成了新刚需。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也就是说你办有关事项,拿着手机一扫码就办成了。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除了身份证,其他证件电子化的发展也在加速推进中。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进一步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进一步助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作出部署。

《意见》提出,2022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电子证照制发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和群众常用证照基本实现电子化,与实体证照同步制发和应用,在全国范围内标准统一、互通互认;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领域广泛应用,社会化应用取得积极进展,“减证便民”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电子证照应用制度规则更加健全,应用领域更加广泛,支撑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意见》对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聚焦深化便民服务,扩大个人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加快推进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社会保障卡等个人常用证照电子化应用,并根据群众需求不断丰富其他应用场景,推动相关电子证照普遍使用。二是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拓展企业电子证照应用领域,推动实现企业相关信息“最多报一次”。三是面向社会多样化需求,促进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电子证照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持证主体之间的社会化应用。四是加大新技术运用力度,积极开展电子证照应用创新,不断提升电子证照应用智能化水平。五是加强线上线下融合,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加强实体证照服务保障,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群体需求。

《意见》对推动电子证照全国互通互认提出要求,要健全电子证照应用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电子证照应用跨地区、跨部门工作协同,推动解决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电子证照标准化规范化,着力提升电子证照数据质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建设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电子证照库,按照“应归尽归”原则将电子证照信息汇聚至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电子证照应用平台支撑,提升电子印章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电子证照应用安全管理和监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加强对本地区电子证照应用和全国互通互认工作的统筹,压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与电子证照应用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国务院办公厅要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电子证照应用和全国互通互认工作的督促指导,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有序推进、取得实效。此外,在3月5日李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而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也谈到要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数字身份统一认证和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公文等互信互认。

我们认为,在身份证电子化之后,包括社保卡、户口簿等在内的其他证照的电子化发展也将加速,证照电子化行业的全产业链都有望在这一浪潮中迎来发展机遇。

4. 身份证电子化相关公司

新大陆(000997):公司为2021年度中盾安信一级应用合作机构,在数字身份领域,依托CTID平台,公司承接并完成了数字身份解码芯片的研发工作,并与中盾安信公司联合研发了CTID网证安全系统, 年公司成功入围中盾安信首批发布的《可信数字身份生态产品推荐清单》。风险提示:公司银行卡收单盈利能力下降。

数字认证(300579):公司为2021年度中盾安信一级应用合作机构,公司为CTID的可信身份认证服务提供密码产品,并以CTID可信身份认证服务为基础提供综合的网络可信服务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政务、金融、教育、交通、互联网等领域。风险提示:公司应收账款较高的风险。神思电子(300479):公司第一时间参与全国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系统建设,对接线下存量客户互联网身份

认证需求,完成系列CTID可信认证终端和网证扫码/验码终端开发,获得验签服务授权,基于全国统一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在工商管理、行政审批、金融账户监管等领域提供网上身份认证服务,公司的线上互联网身份认证也居于优势地位。风险提示:公司规模扩大可能发生的人才支撑风险。

南威软件(603636):公司是国家电子证照组组长单位,参与了6项国家标准的制定,打造了首个省市两级一体化的电子证照平台,并在全国推广,业务已覆盖全国22个省/直辖市。公司打造服务于基层治理的“i感知”、“i共治”、“i公民”、“i产业”四大城市运营服务板块,汇聚了政务、公安、交通、医疗、教育、社区、民生等城市服务,初步探索基于城市行为的个人信用体系与网络身份证(CTID)应用模式。风险提示:政务软件需求下滑的风险。

恒宝股份(002104):公司是eID载体个人化定点单位和eID载体厂商,相关产品通过公安部eID产品认证,公司也曾助力华为手机盾产品上市试点,提供了金融手机盾产品的安全解决方案。风险提示:公司新业务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天喻信息(300205):公司是eID载体厂商,参与了eID(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相关产品的开发。公司还向工行提供加载eID应用的金融IC卡产品。风险提示:智能卡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科蓝软件(300663):公司CSIIVP eID认证合一网络身份验证平台已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第一期)》,公司eID数字身份全场景安全应用可以支撑包括数字人民币钱包、数字银行卡等数字金融场景创新,通过2年多推广工作,目前成功完成国内几十家各类银行的产品交付和持续运营工作。

风险提示:银行IT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来源:海通证券

财通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