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面临空前压力,中国稳增长的重要动力何在?

来源:格隆汇2022-04-22 08:35阅读:29037

稳内需,稳商业

1 中美国债收益率倒挂

时隔12年,中美 10 年期国债利差再次出现倒挂。

4月 11 日,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 5.5 个基点至 2.76%,中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持平为 2.75%,美国债收益率2010 年后首次超过中国,引发市场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预期更高,国债收益率普遍高于美国,资金从欧美国家流向中国等新兴市场也是过去十多年的重要趋势。

特别是美国10年期国债,市场一般将其收益率视作全球资产价格定价中枢,其走势影响着资产价格波动和国际资金流动的方向。2020年新冠重创美国经济,美联储推出刺激政策,打开了印钱闸门,带动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与此同时,中国受益于政策支持和疫情中互联网等新经济业态增长,经济强劲复苏,那时中美10年国债利差一度超过2%,甚至引发外资过度流入的担忧。

但现在,情况出现变化。

面对美国国内通胀压力,3月份美联储正式宣布进入加息周期,长、短期限的美债利率均不同程度的实现了快速上升。另一面,4月1日发布的2022年3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48.1,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表明我国制造业景气度遭受疫情影响。相似情况也在服务业发生,3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指数录得42.0,较2月大幅回落8.2个百分点,两大行业景气度双双下降,拖累3月财新中国综合PMI下降6.2个百分点至43.9。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国内正面临2020年初以来最为严峻的疫情形势,同时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俄乌局势前景不明,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多种因素形成共振,加剧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

其实不仅是国债收益率的数据指标,经济形势同样也反映在实体出口企业的运营中。有从业者在微博发帖,“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整个三月外贸订单少了一半,老客户也不下单了,各位外贸的朋友,你们怎么样?”该问题引发了多达数千条的热烈讨论。

长期以来,出口、投资、内需是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疫情爆发以来,由于中国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成为全球少有的可以维持正常生产的国家,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支柱作用尤为显著,有效抵消了疫情对于投资和消费的冲击。

不过由于海外社会秩序逐步恢复,再加之受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 出口压力正逐步显现。

一系列因素叠加,背后显示的是中国在稳增长上正面临着挑战,不可否认的是,往往挑战的存在,本身也蕴藏着不少的机遇。

2 决策层发力稳增长

其实面对眼前的内外复杂形势,决策层一直是清醒的,稳经济、稳增长,是最近这段时间的政策主线。

早在3月中旬,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强力回应市场关切,对于市宏观经济运行、房地产企业、中概股、平台经济治理等问题,给出了明确回应,释放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鲜明信号。

4月以来,国务院接连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对于当面的问题,李克强总理直言“要高度警惕国际国内环境一些超预期变化、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正视和果断应对新挑战。”

4月13日,李克强总理再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提出“协同发力、远近兼顾,努力稳定当前消费,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

仔细研究这几次会议精神,我们就会发现,除了回应市场关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消费”、“内需”等词汇出现频率极高。形势越是严峻,外部世界越是动荡,保消费这个经济引擎就越重要。

从短期来看,决策层要稳消费。从长期来看,消费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一份更高规格的文件上,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意见》不仅明确“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还提出了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等等内容。

市场上有一些对这份文件的误读,还有人将其理解为面对疫情和国际局势冲击的应激之举。

事实上,这份文件是在去年12月的中央深改委会议上就通过的,它体现的是决策层的长期战略。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消费,离不开统一大市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覆盖14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这不仅对于海外企业和资本有着巨大吸引力,同样也是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受益于统一大市场,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家底。不仅宏观层面的GDP全球第二,企业层面,2003至2021年间中国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也从11家猛增到132家,这背后凭借的正是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世界500强以营收规模计算,无法体现企业的发展质量,却至少体现了中国经济庞大体量的天然优势。

这些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遭遇质疑和诟病,但人们也不应该忽视一个事实:过去20年间,全球只有中美两国诞生了市值超过万亿的科技公司。

即使在遭遇多轮股灾袭击的背景下,腾讯和阿里依然是全球最近接近美国巨头的互联网公司,与谷歌、微软、亚马逊并列。相比之下,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都没有同类的公司。这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是只有中美有统一语言、财税、商品和信息自由流通的国内市场。

中国经济转型,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克服的困难就更多。但是有一点很清晰——统一大市场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底气,企业要做强、做大、做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服务统一大市场上发力。

电商行业,正是其中的典型。不同于西方国家早有成熟的线下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络,中国电商行业诞生之初,中国的基建和商业网络都是很薄弱的,但淘宝等先行者形成了一套包括运营、物流、支付在内的商业系统,加速了一个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客观地看,这些电商平台既是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受益者,也通过自身的业务,进一步打通了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当今中国,哪怕是偏远乡村,也实现了低成本数字商业、数字支付、数字物流的覆盖。这在很多市场中等规模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正是最近国家空前重视数字经济,将其写入“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042亿元,同比增长12.0%。从现实数据来看,电商仍然是带动消费的重要力量。

国际国内形势许多的突发变化与风云变幻,纵使无法一一预料,但我们仍可以从容应对。越是复杂多变越是艰难时刻,中国越要做好自己的事,只有各行各业、各类企业都不愿“躺平”,积极动起来,国家的稳增长才真正成为可能。

3 消费也是经济转型的动力

最近几周,上海疫情牵动人心,阿里、美团、叮咚买菜等互联网公司,都成为上海保供的参与者。

在当前形势下,互联网公司的投入,还不足以改变上海严峻的物资供应形势。但人们也在重新认识,互联网商业的价值。它们并不是像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就是抢线下生意,它们在组织供应和提升流转效率上,的确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电商的意义,当然也在突发事件之外。

其实除了大家已经都熟悉的“开网店”降低创业门槛,随着电商行业进一步延伸到生产端,电商早已不是简单的“卖货”,更为消费经济内循环提供了链接纽带,成为扩大内需、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很多人一谈到实体经济,第一反应就是制造业。但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电商正在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动力。

最典型的如服装行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每一季度新品研发对于服装品牌而言可谓是生命线,然而中小商家往往很难在掌握流行趋势等方面形成优势。

在这方面数字电商则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比如淘宝、天猫很早就开始帮助商家进行消费者洞察,深度挖掘消费需求,让消费需求提前在生产环节得以反映,这正是电商平台C2B“反向创新”作用的体现。

此外,这些年供给端新品牌、新品类的涌现同样也与电商平台的带动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制造的通病,行业一直呼唤的中国本土可口可乐,本土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民族品牌出现,不过由于品牌的渠道和营销成本巨大,进展始终不大,特别是在传统线下渠道,中国幅员辽阔,随便打造一个覆盖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就要上亿的成本,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承受的。

不过喜人的是,近年来电商平台却异军突起,成为一众国产品牌的新品集结地。数据显示,去年双11购物节,仅天猫平台上就有 700多个新品牌,成为细分赛道第一,超越了外资品牌,还有275个新品牌,连续3年翻倍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电商平台打造新品,开启了蓬勃的“造新时代”。

这些消费品牌能够在短短三年内走完线下品牌10年甚至20年的路,背后正是得益于中国本土数字电商的发展。电商不仅大大降低了品牌的推广和渠道成本,创业者甚至不需要建设全国经销商网络,就可以全国发货,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4 结语

过去,电商行业一度被视作实体消费行业的“公敌”,是令实体消费经济没落的“罪魁祸首”。然而,这一理解显然有失偏颇,作为一个蓬勃兴起的新的业态,电商的出现在发展过程中诚然影响了一部分线下商业,但从深层次来看,其建立在数据、物流等新基建领域的能力,实际上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畅通运行、转型升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

尤其是在疫情之下,线上线下相融合构筑起了数字物资输送线,也是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环。

数字商业连接消费者和生产者两端,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对内需消费有拉动作用,在当前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背景下,还起到破解城乡商品流通割裂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

回望过去,任何革命性的商业创新必然带来短期的阵痛,蒸汽机、发电机都曾导致很多传统行业消失,但是真正判断事物进步性事物,还是要看其是否提高了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

这种效率的提升,绝不仅限于商业层面。中国要实现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的转型,要让制造业有更高的附加值,同样也需要商业层面的坚实支撑。

回到主题,中国经济如何更好地实现稳增长?显然,稳内需是关键。因此,理性看待包括电商平台在内的市场主体,在“稳内需”战役中所产生的重要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来源:格隆汇

财通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解读
财通社午盘点评
原文【午评:创业板指涨逾2% 化工板块领涨】指数高开后小幅下探,随后集体走高,创业板指涨逾2%,深成指、沪指均涨超1%,有色铝、半导体、旅游餐饮、染料、水泥等板块活跃,注册制次新股、快手概念领跌,两市个股涨多跌少,涨停50余家但炸板率高,市场氛围一般。
解读师红峻 02-08
掘金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这些上市公司望受益
原文【世界智能汽车网联大会今日开幕 将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将于11月11日至13日在京召开,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据主办方透露,在11日下午举办的大会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将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并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路线、愿景和战略目标进行详细介绍。(中证网)
解读师海鑫 11-11
财通社午盘点评:节前整体将维持高位震荡,继续结合年报关注券商、军工、金融IT等板块
原文【午评:指数早盘拉升走高 稀土板块多股涨停】指数持续拉升走高,创业板指、深成指先后涨逾1%,沪指跟涨,题材板块多数上涨,可降解塑料、氟化工、半导体、稀土、军工等板块涨幅居前,两市上涨个股超3000家,涨停70余家,炸板率高,市场赚钱效应较好。
解读师红峻 01-18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